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扩展资料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
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百度百科-青花瓷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本文来自作者[及诗雯]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97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及诗雯”!
希望本篇文章《青花瓷有多少年历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