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是名词。所表达的意思很广,可以使用,净土往生就有从莲花中化生而出。看看下面的解释给你提供理论支持。
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灵都可以归到湿生、卵生、胎生、化生,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化生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阅‘四生’1680)
化生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佛说人生到底有几苦?
你好,佛教说的功德和道教说的功德是一样的。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佛教对于功德的解释有很多,但一般都是以善心合于善行为累积功德的方法。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道教名词解释》
道教对于功德的解释,从文字上看与佛教是没有区别的。
那么功德的实质而言,两者是否一样呢?这就要从更深层次的教法来对比了。
《六祖坛经》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於道。《通玄真经注卷之一》
此两者所说,都是从根本上讲述功德。也就是功德的本体和实质。
六祖慧能大师的说法是:常见本性真实妙有叫做功德。什么意思呢?是说真正的功德是从真心本性所生的,是归于空性的本体而随缘应事。离一切相而行于善,才是功德。
通玄真经所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道是真如本体,就是无极空性。德是道的外现,所以说有道即有德。而有德即有功,功是依德而有,若德不在,也就谈不上功了。而所谓的功德名也都是道的自然显现。
举例来说:梁武帝一生建寺造像无数,达摩祖师却说:“没有功德!”这就是从功德的本质来说的,因为真正的功德是无相的,是空性的妙有。内心一念执着就已经谈不上功德了,因为已偏离了本性,所做功德也就成为了福德。
所以,佛、道两家所说的功德所指的都是一件事,无论从名词的解释,还是从实质的本体都没有任何区别。
佛教认为什么是恶口?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记得以前听过的潘多拉的故事,潘多拉由于受到众神的祝福而变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女人,但是由于太完美而让她觉得生活少点什么,于是她打开了那个盛满罪恶的盒子。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很小,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笨啊,放着好好的幸福不要,偏偏要去碰那个罪恶的盒子。现在想想,如果世界真的有朝一日变成天堂,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罪恶只有幸福和安宁,那那个时候的人们生存的动力会变成什么呢?没有黑暗的阳光是否还能像现在那样让我们奋不顾身?人生八苦,真的很苦吗?抑或是那颗小小的枇杷糖,入口苦涩最后却甜蜜清凉,回味悠长。
佛学大词典 对“恶口”解释如下:恶口 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恶口”解释如下:恶口 (术语)骂詈恼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十恶之一。无量寿经下曰:‘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法华经不轻品曰:‘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大乘义章七曰:‘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恶口”解释如下:恶口 以恶毒的话骂人,是十恶之一。
本文来自作者[以菱]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53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以菱”!
希望本篇文章《佛教里面的“化生”是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化生是名词。所表达的意思很广,可以使用,净土往生就有从莲花中化生而出。看看下面的解释给你提供理论支持。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灵都可以归到湿生、卵生、胎生、化生,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