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内涵之一。
漕运兴于秦而亡于清。漕运对我国历代政权的存在和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发展漕运历来被为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
宋代人承认,漕运为“立国之本”,明代学者将运河与漕运喻之为人之咽喉,清代思想家康有为说:“古代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国都,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如何保证京城皇宗和显贵,以及社会上不同人们的生活需求供应,是国家的一件大事。
唐代初期,每年漕运粮食只有20万石左右,至天宝时期,每年漕运增至400万石。安史之乱以后,因地方割据势力劫取漕粮,岁运漕粮不过40万石,能进陕渭粮仓的十三四万石。
唐德宗建中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使唐朝朝廷失去了汴渠漕运的控制权,因物资供应不上,使得京城陷入绝境,唐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789年,有一次长安城发生粮荒时,恰好江淮的镇海军节度使韩晃把3000石米运到关中,皇帝大喜,对太子说道:“米已至陕,我父子得生矣!”
这个典型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漕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至宋朝,对漕运非常重视,宋太祖曾对向他献宝的大臣说过:“朕有三件宝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明清两代除了重视京杭大运河的整治和运河航运工程建设外,也非常重视漕运的管理工作。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了保证把漕粮如数运达北京,明朝朝廷设置了专门的军管和政府管两套班子,制定了许多漕运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
漕运总兵和总督一职的官员级别一般是正二品或三品,朝廷还派5名户部主持官充任监总官,往返巡查,以监督兑运。地方衙门还设置趱运官和押运官,负责漕粮进京准时到达。
为了及时处理漕运途中出现的刑事案件,明朝朝廷又设置了巡漕御史,理刑主事等官职。在基层漕官中还设置卫守备,统管本卫各帮人船。卫守备之下有千总,千总之下设把总和外委等下级军官,协助千总管理本帮漕务。
漕运沿途还有各种役夫,分为闸夫、溜夫,即挽船、坝夫,即挽船过坝、浅夫,即护堤、泉夫、湖夫、塘夫,即供水、捞沙夫、挑港夫等,从北京通州至江苏瓜州的京杭运河,共设各种役夫47004人。
清代京杭运河管理机构及漕务管理办法沿袭明制。漕运总督官衔为二品,参将为正三品,均属于位高权重的大吏。
各代封建王朝,在繁盛时期,一靠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二靠庞大的漕运管理组织,把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维护着封建王朝的繁华局面。
当王朝统治者出现腐败无能,地方出现割据,诸侯各霸一方的时候,国家的漕运也就难以维持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
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我个人认为,《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本文来自作者[贸明璨]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42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贸明璨”!
希望本篇文章《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漕运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内涵之一。漕运兴于秦而亡于清。漕运对我国历代政权的存在和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