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良多,我对这整本书按照自己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整理一下,文后附上思维导图。
我将整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做一个 自我要求的读者、分类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分层阅读:曾进阅读理解和记忆(本书关键核心点) ,本文打乱了书中的顺序,并将我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过滤掉了,比如针对不同类别书籍的阅读方法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可以高效地将精神集中在阅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建议:
1、主动阅读,学会提出问题 ,拿到一本新书阅读之前,就应该提出以下问题:
A、这本书整体内容到底在说什么?
B、这本书详细内容是什么,怎么说的?
C、分析说的有道理吗,有什么意义?
2、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还要试着去回答这些问题,阅读过程中学会做笔记 ,并对笔记进行分类:结构性笔记 、诠释性笔记 、评论性笔记。
做笔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画底线、将关键词或句子圈出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总结和评论等。
3、培养阅读习惯,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马上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并在重复训练中融会贯通,逐步养成习惯。
第二部分:分类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分类阅读从两个方面来讲,不同类别的书籍、不同的阅读目标所要求读者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读者使用的阅读速度和花费的阅读时间也是不同的。
1、不同分类:“越早知道一本书的类别越好”,总体上可以分为虚构性作品和论说性作品。虚构性作品如小说、诗歌、话剧等,这类书注重的是情感和心里阅;论说性作品如工具书、原理书,传递的是知识和行为准则。
就论说性作品又可以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关注的是明白或了解某个事实,强调的是知识;实用性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讲的是某种有效的做法和操作规则,强调的是行为;两者之间是知与行的区别。通过上述分类,不难看出,本书属于实用性作品,对我们的阅读技巧和规则进行指导。
2、不同阅读目标:消遣式阅读和理解式阅读。
消遣式阅读:是为了获取资讯、信息而阅读,比如阅读杂志、新闻等,增加的是信息量,不能增进读者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放松的阅读状态。
理解式阅读: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的是理读者的解能力,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信息和资讯。
只有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目标以不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三部分:分层阅读,曾进阅读理解和记忆
分层阅读的含义包含两方面:第一方面指阅读的能力,能力有高低之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从低到高层层递进,按层次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称之为能力阅读层次;第二方面指阅读一本书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需要按照不同层次进行阅读,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理解记忆能力,可以称之为阶段阅读层次。
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这部分内容是整本书的核心重点,接下来我按照不同层次、层次再分类的形式,抽丝剥茧,进行整理。
一、基础阅读
也叫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个层次属于分层阅读含义里面的能力层次,属于能力基础。这个层次应该逐步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明白字、词、句子的含义,即知道说的是什么。
2、学会不同领域、不同目标的分类阅读方法 (即前面提到的分类阅读)。
3、拥有提炼观点、转化观点、比较观点的能力。
二、检视阅读
也叫略读或预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阅读和快速浏览、粗浅通读。
1、有系统的略读
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了解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略读给出的建议有:
A、先看书名页和序,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
B、研究目录页,梳理结构和主题,抓住重点 ;
C、挑几个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局部了解,是不是确如其实。
2、快速浏览、粗浅通读
从头到尾粗浅通读,先从整体进行认识和了解,即是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初步分清主次,建立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基础,为后续有重点的深入分析阅读打好基础。
三、分析阅读
也叫全盘阅读、完整阅读,就是要咀嚼消化一本书,重在理解。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性阅读、诠释性阅读和评论性阅读。
1、结构性阅读
做出结构性笔记,并回答主动阅读所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整体内容到底在说什么。
结构性阅读建议:
A、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大意,强调整体性。
比如我对这本书的概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比如通过激发自我阅读主动性,按照分类阅读、分层阅读的技巧,来增进读者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B、按照顺序和关系,为一本书拟出内容大纲摘要,强调复杂度。
其实本文就是拟内容大纲及摘要的过程。
2、诠释性阅读
从内容层面,做出诠释性笔记,并回答主动阅读所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这本书详细内容是什么,怎么说的。
诠释性阅读建议:
A、圈出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
找主旨及检测主旨真实性可以用自己的话,将其中的主旨写出来 或者列举与主旨相关的经验、例子。
B、找出或架构出作者的论述,论述可能包含多个主旨,是作者阐述的观点和主张
3、评论性阅读
了解一本书之后,必须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甚至是批评,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读者的责任和义务,是实现超越和升华的必要途径。
此阶段做出评论性笔记,并回答主动阅读所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分析说的有道理吗,有什么意义。
评论性阅读建议:
A、发表评论的基本立场:我同意、我不同意、有待琢磨暂缓评论。当发表“我不同意”的评论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可以从“你的知识不足 ”、“你的知识错误 ”、”你的逻辑不合理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等方面来考虑。
B、评论者的态度 :在理论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公平公正的发表评论,避免情绪化、无理化和无礼化。
四、主题阅读
也叫比较阅读,是最复杂最系统的阅读。主题阅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技巧,只需要对前面三个层次的阅读融汇贯通,并本着“主题阅读所牵涉绝不仅是一本书 ”、“总的来说知道应该读那些书 ”两个基本点展开即可。
写在结尾
要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阅读者并不容易,而且不单单只是阅读,还是分析式的阅读。那更是一种心智活动。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阅读,但仍然可以训练出来。而一旦学会了,你的阅读技巧就会越来越好,慢慢就会形成习惯。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或任何领域的工匠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附上本书思维导图
见:
阅读是主动的,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指出,在阅读一本书时你一定要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行,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养成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提出并回答这四个问题是阅读者最基本的责任。这些原则不仅能在看书时使用,在你阅读其他读物的时候,比如说阅读一篇文章、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也适用。
感:
很多人对阅读有误解,前几天我问一个朋友,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区别?他说是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听说读写,我们常常觉得听课和读书是被动的,而演讲和写作是主动的。但实质上并非如此。
完全被动,根本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意识模糊、昏昏欲睡的状态下阅读,这说明阅读是需要非常有意识的。
阅读越主动,效果就越好。而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主动阅读的方法。
思:
这四个问题关注的重点不同。
第一个问题把握的是作者的写作主题,比较好的方式是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这是高度概括的工作,把一本书浓缩成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一本书的框架、结构,也就是作者通过几个方面、几个部分来说明主题。这是无限拆分的过程,思维导图就是进行这个步骤非常有用的工具,从主题出发,可以不断细分,如果要较真的话,这种细分的结果可能比原书的字数还多,所以,通常只要分到四、五级就够了。
前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见感思行」中的「见」,如实呈现作者的写作主题和思路。而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就是「见感思行」中的「思」,第三个问题思考作者说的到底对不对,不对的话,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说出来;对的话,要对在哪里,也说出自己的看法。第四个问题是思考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通过已知去推导未知,让自己能够更快消化吸收新知识。
行:
「见感思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这四个问题的思维框架,一开始的标题就是提问,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然后在「见」中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和主要脉络,在「思」中回答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思考作者写的东西是否有道理,将书中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本文来自作者[白梦]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405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白梦”!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阅读一本书》整理笔记 - 附思维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刚刚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良多,我对这整本书按照自己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整理一下,文后附上思维导图。 我将整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做一个 自我要求的读者、分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