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引导语:关于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由应届毕业生培训网整理而成,谢谢您的阅读。
一、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 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 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二、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 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 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 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 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 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三、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 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 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 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 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 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 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五、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君主很不耐烦 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n?),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这时赵 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 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智慧小语: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戴帽子也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 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
六、查道访亲
宋朝有个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 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说:借用别人的东西, 须当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
七、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 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 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八、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 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 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 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 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 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 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 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 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 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
十、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 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 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 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十一、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 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 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 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十二、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 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 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十三、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 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 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 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十四、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 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 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 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 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
十五、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 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 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十六、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 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 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 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十七、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 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君子。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 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十八、紫荆树
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 株紫荆树不好处理。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它已经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 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语: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 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
十九、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 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 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 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 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二十、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 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 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 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 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 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
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他为?龟山先生?。
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 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能力训练#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力,树立自信,博爱,积极的生活和理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下面是 无 分享的国学经典故事精选十篇。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 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2.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3.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4.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5.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6.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7.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
8.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泰伯采药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9.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10.国学经典故事精选
伤仲永
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学!
本文来自作者[雪旋]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86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雪旋”!
希望本篇文章《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关于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引导语:关于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由应届毕业生培训网整理而成,谢谢您的阅读。 一、母熊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