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巩县)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这与李白颇为相似。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但 并未给年少轻狂
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此
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
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
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司
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喜结伉俪,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
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
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他来到了长安。
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其生活困苦艰难。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
①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②曾有过一段优裕从容的为官生活。有过一些吟咏宫廷生活的诗歌。
③疏远贬官之打击更拉近了他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
④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冻陶》、《悲青坂》、《春望》。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
①漂泊西南,曾在杜甫草堂过过一致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子孩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②严武两次镇蜀,对其资助颇大。
③曾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④严武去世后,携家由三峡出蜀。曾在奉节小住,旋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⑤杜甫死因有多种说法:病死、胀死为其中较为通行两种。病死:病死于糖尿病。胀死:大历五年,杜甫在潭州。旋潭州兵乱,杜甫南逃,沿来水而上依其舅父彬州录事参军崔伟,但因为涨水,被困于距耒阳四十里的方田驿,饿了好几天。耒阳聂县令知道后,派人送去牛肉白酒,杜甫饿极,吃多了胀死了。(据郭沫若考证,是杜甫所食的牛肉白酒因天热而腐败变质,食后中毒而死)
⑤此期为杜甫创作的丰收期,其诗留传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有1000余首作于此期,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旅夜书怀》等。
李白与杜甫的趣事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一根大葱和两个鸡蛋”的趣事。
杜甫一生都穷困潦倒,他弃官以后来到四川,在成都郊外盖了一间草堂。
有一天,他的好友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来到成都,特地去草堂拜访杜甫。
杜甫一见故友岑参来访,心中大喜,于是俩人促膝长谈,谈诗论赋,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就让杜夫人烧几个菜来招待朋友,结果杜夫人面有难色,因为战乱频频,家里经济拮据,厨房里只剩下一根葱和两个鸡蛋。但岑参远道而来,咱们总得招待招待一下,尽一下地主之谊吧。
杜甫忽然计上心头,对夫人言语几句,就去招待岑参了。不一会儿夫人说吃饭了,然后端了三菜一汤上来,岑参一看:一盘两个煎蛋黄,搭配葱叶,一盘一段烧葱白,一盘水煮蛋白,一碗汤漂着几只蛋壳,再无其他。
岑参看着杜甫有点不知所措,杜甫微微一笑指着两个煎蛋黄,搭配葱叶的盘子吟出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然后冲着一段烧葱白的盘子接上“一行白鹭上青天”,岑参略一思索,简直妙觉!拍桌大赞。
而杜甫不慌不忙看着“一盘”水煮蛋白说出“窗含西岭千秋雪”,再瞅了一眼冒着热气的清水汤上漂荡着像船儿一样的两个鸡蛋壳的碗,拈须吟出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岑参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杜甫对交谊的记忆却是逾久弥新。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他此时的诗艺其实已超过了李白;有对李白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遭遇的惋惜、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被世人嫉妒和咒骂,杜甫忘记了自己比李白还憔悴,为他伸张正义呢。他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能有这样的“酒肉朋友”,乃是三世修来的福气。
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只知他被流放,却不知他已遇赦,音信杳无,积想成梦,于是就有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诗中处处为李白的安危设身处地地着想,如此知心之作在诗歌史上很是罕见。以后打听到李白的住所,又写了长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对李白的一生经历做了概括,乃是一篇具体而微的李白评传。我们不知道李白是否收到了这首赠诗,但杜甫没有得到李白的回音却是肯定的,因为之后不久,他又因“近无李白消息”而做《不见》,这时李白也许已经病故了。即使在李白死后,杜甫仍在《昔游》、《遣怀》二诗中回忆着当年与李白的交谊,这一份情谊,超越了生死1
李白如浪子,超脱豁达之外目中无人,无情无义。唐明皇待他不薄,但在唐明皇落魄丢了皇位时,他却做《上皇西巡南京歌》极尽讥诮挖苦之能事;“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有酒喝就好,管它是哪里;对妻子无情:“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对情人呢,想的不过是“何由一相见,灭烛脱罗衣”(《寄远》),他的东西总是翘翘的。
杜甫却是个多情种子。同样对落魄的唐明皇,杜甫却是寄予深刻的同情:“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对落难的王孙(《哀王孙》)和受苦的百姓(如三吏、三别),即使陌不相识的贵人贱人也都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对于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自然更是无不爱得一往情深,最沉痛的如《同谷七歌》中“有弟有弟在远方”和“有妹有妹在钟离”两首,其真情至性的流露,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前人但知他“每饭不忘君”,不知他每饭不忘亲,不忘友,不忘人,乃至不忘物,且听他说“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再读读他的《缚鸡行》、《义鹘行》、《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其对草木鱼虫鸟兽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仇兆鳌说他“爱物几于齐物”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不过是对天地万物的大爱的逻辑结果,“情圣”之称,恰如其分。没有如此多情的心灵,绝写不出那般郁抑顿挫的作品。一千四百首杜诗,大都是发自内心的血泪相迸的产物,每一首都是老杜生命的一部分,别人作不得也模仿不得。“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酬郭十五判官》),写诗写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就此而言,杜甫乃是诗界热烈的太阳,而李白却是冰冷的月亮。
李白学纵横术求功名,在战国时候还可以仿效苏秦、张仪,唐朝却行不通了,晚年的他还想参军报国杀叛军,其热情罕见。从医学角度来说,可能是菏尔蒙分泌过量的原因吧。李白又想当官,又不愿意事权贵做奴才,这和文人矛盾的人格和理想抱负冲突是一致的。而李杜体现了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存在并且纠缠不清楚的一个问题:文学中的情与理的问题,就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是谁非一样。完全的情会毁灭幸福人生,这已经无须证明,完全的理性会使人生枯燥无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李白和杜甫,真是从情和理不同的发展侧面上,继续疑惑了这一矛盾吧。
本文来自作者[亦双]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6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亦双”!
希望本篇文章《杜甫的生平》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