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守孝期满入京赶考,顺利考中进士,而后“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也就是说,范进先是在朝中为官,后来又被皇帝任命为山东学道,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明代的学道,相当于清代的学政,其官职比巡抚差不了多少。
范进人物经历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
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扩展资料: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百度百科-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发疯,遭人嘲笑至今,你可知后来他当了多大的官?
在《儒林外史》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以后发疯了,幸亏老丈人张屠户的一巴掌,把他打醒了,之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他后来的命运如何了?
从那之后,他依然努力读书,并且还考中了进士,也终于做到了金榜题名,虽然被外放,也做到了正四品的位置,当上了山东学道,统筹管理山东教育。这算是一个很高的官职了,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这个位置是一个肥差,很多人想的,但是,范进好像没有什么不规矩的行为,最起码在《儒林外史》里是没有描述的。
当然,在明代的官僚体制下,你不贪污,那你就是海瑞,但是历史上就一个海瑞,好不好?当然也不算是明着贪污,就是下属的孝敬费用,要是没有这些?官员们吃啥?官员们喝啥?没吃没喝官员们忙活啥?千里做官为了吃穿,这都是古训啊!主要是朱姓太祖受官员剥削多了,记恨着官员们,就少给他们俸禄。你用脑子想想,既想马儿快点跑,又不给马儿喂点草,可能吗?你不喂,马儿不会自己找草?
现在范进这个人物,已经被当做考神被大家膜拜了。但在当时,人们前倨后恭的表现,直击了人性。很多人就是很势利的,我的婶婶就是。在我家没有钱的时候,一点也看不上我,等我自己混出一个人样了,就开始好茶好水的对待了,我从来就是这样看着,不要这样子。谁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发达?你的所有表现,当事人都会看到眼里的,只是不说破而已。
现在的生活中,对于范进这样的人,你会怎么看?
世人都嘲笑“范进中举”,范进真的疯了吗,那他结局如何?
范进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范进寒窗苦读几十年忍受着自己的岳父一家和周围人对自己的冷嘲热讽咬牙坚持考中了进士,然而在得知自己高中进士之后范进却高兴得疯了。《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不是单独的一个寓言故事,而是源自于《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小故事。
许多人觉得范进的功利心太重,几乎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考进士,考中进士之后一高兴又疯掉了。 其实《儒林外史》这部书的作者对于范进整个故事的讲述并不完整,在考中进士之后范进成功入朝为官,那么范进最后做了多大的官呢?
《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中举》的描述其实值得人细细品味。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流于表面的讲述。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范进在中举之前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周围所有的人都能欺负他,就连范进的妻子都看不起他, 许多人便觉得范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
先看原著中对于范进的一个大概的介绍。在《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 范进从20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前后后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一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 。也就是说范进用了34年的时间才考中一个秀才。
然而许多人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发现如果谁家出了一个秀才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会来祝贺, 然而范进考上秀才为什么却总是被嘲笑呢?因为在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里,秀才是入门级别。
按照现在的考试来说秀才就相当于是一次随堂的摸底考试;秀才再往上就是举人,举人大概就相当于月底考试或者是期中考试,举人的考试三年一届;举人再往上就是中式进士,中式进士是需要通过会试来选拔的的,大概就像每个学期底的期末考试。
而最高等级的进士是需要通过朝廷殿试的考试,而这就相当于全校大摸底。全国各地的尖子生都来参加殿试,范进34年的时间只考中了一个秀才,难怪范进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都看不起他。
于是许多人便拿范进作为反面例子,认为范进光会读书一点儿生活能力都没有,肩不能提手不能扛还让自己的妻子跟着自己吃苦。 在《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记载有一次大冬天范进参加考试,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哆哆嗦嗦的。
再看看范进的老丈人,范进的老丈人是杀猪的屠夫,平日就是靠卖肉为生,这个行当在古代是属于 社会 的最底层。 商人本来就排在古代各行各业的最后一位,而范进的老丈人又是属于商人这个行业鄙视链的最底层。
范进的丈人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叫做自主创业,说实在点范进的老丈人也不过就是靠着杀猪卖肉维持生计的小摊老板 。即便这样都看不起自己的女婿范进,可想而知范进当时在别人眼中到底有多失败。
《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是范进由于实在是凑不上考举人所需要的花费,于是便向自己的屠夫丈想借点钱。 然而谁知道不仅钱没有借到,反而被自己的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范进的妻子姓胡,范进的老丈人又被称为胡屠夫。
胡屠夫得知范进的来意是想要上门借钱,直接一顿破口大骂,原著中写道屠夫一口痰吐到了范进的脸上。 这个时候胡屠夫还揭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胡屠夫说道: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于你的。 胡屠夫的这几句话更让范进没有才华又窝囊,还天天梦想当官考举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
从周围人的反应以及胡屠夫的这一番话来看范进是一个死读书又不知灵活变通的窝囊废。三十多年才考中了一个秀才,这个秀才还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是老师觉得他年纪大了不给个秀才过意不去……
这也是《儒林外史》中对于《范进中举》表面的描述,为什么说是表面呢?其实在故事中有一些细节证明范进并非没有才华之人。众人之所以觉得范进窝囊,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在看 历史 书籍的时候,但凡能在 历史 上留下只言片语的人都很有才华。
比如张居正16岁就中了举人;杨廷和13岁就中了举人……有了这些人的衬托导致现在的人以为考举人十分容易,范进纯粹就是自己笨。 虽然秀才在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属于入门级,相当于一个随堂测试,但是能在随堂测验中拿到满分也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同学。
像张居正这种基本上在现在就是属于少年班的那类天才。范进古至今天才都是少数的,更多人就像范进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一点一点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古代许多知名的人物,同样是屡次落榜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成功。
所以从这里来范进并非完全没有本事的人,能证明范进有才华的还有一点是《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私塾先生名叫做周进。 周进与范进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是屡试不第,因此当了私塾先生来谋生,后来捐了个不大的官。
范进与周进这么一比较似乎范进更有韧性更值得让人佩服。《儒林外史》中是这样记载周进看到范进考卷时的反应,刚开始这位周先生看了范进的考卷十分生气觉得写得乱七八糟,读都读不通顺。
当时周进还觉得范进屡试不第是“活该”。 然而随后笔锋一转,作者又这样写道,看第二遍觉得有些意思,再看第三遍周进不得不感叹道,范进的文章 “天地之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周进的这一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此时在周进的眼中范进的文章是天花板级别。
正是由于周进的鼓励范进才在后面的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成功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举人。 而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范进知道自己考中了举人之后高兴得都发疯了,那么最后范进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大多数人对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了解都是范进考中举人之后高兴地疯掉了。 于是许多人感叹范进用尽半生的精力参加考试中了举人,谁知道却疯掉了,在不少人的概念中认为范进此后就会疯疯癫癫的生活。
然而范进所谓的疯疯癫癫也不过是成功之后的一时狂喜,很快范进就恢复常, 正当范进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古代父母去世子女一般都要守孝三年。其实范进的母亲是在范进参加会实之前去世的,范进为自己的母亲丁忧三年之后再次参加会实。
范进的丈人在得知自己的女婿中了举人之后,对范进的态度180度大转弯,然而范进却对于这个嘲讽了自己几十年的老丈人不冷不热。而范进也并非忘恩负义的小人, 丁忧结束后范进回到京城准备会试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伯乐周进递了拜贴。
这在古代就相当于是昭告天下自己是周进的门生,而范进不负众望通过了一轮又一轮选拔。当时范进已经将近60岁,相比起其他同届的考生范进的年纪不算小,然而年纪以及之前经历也给范进带来了比年轻人更沉稳的踏实感。
随着范进踏踏实实地做事,范进的政绩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很快范进就受到了赏识,最终一路高升做到了山东学道。从通过进士考试到山东学道范进仅仅用了五年。
说到范进这个人,许多人都觉得范进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人又窝囊又没有才华还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 许多人认为范进五十多岁重进使是因为撞大运。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范进并非没有才华之人。
特别是范进从一个普通的举人仅仅五年便做到了山东学道,而山东学道就相当于现在山东省的教育厅厅长。 五年的时间从基层爬上来成为负责山东整个省教育的官员,即便像张居正这种十几岁就考中举人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到。
范进这个山东学道的含金量有多高?山东是孔孟之乡,正所谓“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能在这人才济济的山东省杀出一条血路本就不容易。
范进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背景,还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进士, 用了五年时间一路干到山东学道主抓山东省的教育,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范进不仅有才华也很有能力。
而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参加考试三十多年,这份坚持也让许多人都做不到。 当年徐霞客三四次考举人都没有考中便放弃了;蒲松龄写出《聊斋志异》的时候五十多岁,蒲松龄也是屡次考试不中。仅凭范进的这份坚持足以让许多人学习。
当然成才的路有千种万种,虽然徐霞客屡次考试不中,但是最后却成为了地理学家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下了朝碧海而暮苍梧,千里霞帔…… 然而范进对于目标的坚持却仍然值得大多数人学习,直到今天这种精神可以让任何人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功。
世人都嘲笑“范进中举”,范进当时是真的疯了,这是由于中举后情绪过于激动造成的,后来被胡屠夫打了几个巴掌才矫正过来。
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用来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在那时候是一种先进的方式,为各个朝代和社会选拔了很多有才能的官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试形式逐渐以八股文的形式定个下来,逐渐走向没落。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于吴敬梓的短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其中的一篇。小说中刻画了主人公范进,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前后的悲欢以及家人、社会对他的不同的态度,借此讽刺了封建社会时期腐朽的政治制度对于人的荼毒。
小说中的范进,出身穷苦,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科举考试,由于屡次不中,受到自己岳父和邻居的嘲笑。
在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之后,他居然中了举人,范进喜极而疯,这一举动,作家吴敬梓刻画的惟妙惟肖,当他发现自己中了举人前后的巨大反差,是描写中的高潮。
而当大家得知范进疯掉的原因的时候,束手无策。还是胡屠夫最了解他,先是喝了两口酒,然后伸出手打了范进几巴掌。而此时的范进如梦初醒,胡屠夫一改之前的态度,立马卑躬屈膝的像他赔礼道歉。
好了的范进,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门前被堵得水泄不通,有邻居,有乡绅,好不热闹,当年大多是来攀岩附会的,而小说就此结束。
本文来自作者[香蕾]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6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香蕾”!
希望本篇文章《范进最后是什么官山东学道是什么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范进守孝期满入京赶考,顺利考中进士,而后“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也就是说,范进先是在朝中为官,后来又被皇帝任命为山东学道,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