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当雄蛙和雄蟾蜍在一起以美妙动听的鸣声向雌性求爱的时候,蝙蝠却能分辨出是可食的青蛙还是不可食的蟾蜍。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极其灵敏,能够感知鸟或哺乳动物的准确位置。美洲的一种乌鸦将海边的螺蛳或贻贝从高空丢下待壳破裂后,再取食其中的肉……
取食行为——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动物也“以食为天”,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简直是天天、处处在上演的动物界的悲喜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颇为惊险;狮吃羚羊,而兀鹫在等待残羹;植食性动物似乎安全些,但因觅食而丧生于食肉动物者时常有之;有些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很低,如大熊猫之食竹,每天大约要花14小时取食,委实辛苦。
有些动物靠积极的狩猎来获取食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是其特征,如猛禽、猛兽。它们或扑杀,或穷追,或相互合作。如狼群,在大风大雪的冬季,在北方广漠的原野间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任何大小动物都难幸免。它们又好穷追不舍,最著名的例子是1812年冬季,拿破仑大军由莫斯科败退回欧洲的路上,有一大群狼日夜袭击他们。这虽然是一支败军,但还是全副武装的。这场人狼大战的结果是130只狼被射杀,但同时也有24名士兵被狼咬死或拖去吃了。
有些动物则采取等待和伏击的方法。一种生活于地下洞穴中的蜘蛛,总是静伏在洞底,当有猎物经过洞口时,突然出击,抓住猎物。海底鱼类,有发光的触须,引诱小鱼,然后,突然张开大口而吞食之。
有些动物有乞食行为。这主要指的幼小动物向双亲要求提供食物的姿态、动作和发声。如雀形小鸟中许多种类,只要感受到巢的震动,就会伸长脖颈张大嘴而乞食。银鸥的雏鸟完全依赖双亲吐出嗉囊中的食物来喂养,它饥饿时,用喙去啄亲鸟喙上的一个红色斑点,这时亲鸟就吐给它吃,吃饱了,这个乞食行为就消失了。乞食行为,有时也发生在成年的动物中,通过乞食来求偶。
蝮蛇属惰性蛇类,喜静不喜动,活动比较缓慢笨拙,捕食常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即选择舒适位置盘蜷不动,头在中间并稍稍抬起。由于身体有以假乱真的保护色而不易被小动物发现,当有蛙、鼠或小鸟等食饵从其身边经过时,蝮蛇通过颊窝和舌头很远就能发现。一旦达到捕捉距离即突然弹出头部攻击,用毒牙迅速咬住猎物稍等片刻才松口。猎物被咬后即刻中毒,挣扎动作缓慢,蝮蛇跟随其后直到动物不能动时才慢慢吞食。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蛇园内可饲养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动物,供其自由捕食。无论是长江流域的蝮蛇,还是产在东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欢捕食鱼类。饲养季节可每天傍晚将购来的淡水小杂鱼摊在木板上或地板砖上,放在蝮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及蛇窝附近,蛇嗅到鱼腥味即刻出窝觅食,有时会倾巢出动,场面十分壮观。大规模饲养蝮蛇时,根据蝮蛇对鱼腥味有较强的识别功能这一特性,可将动物的下脚料如猪肺等切成小块与碎鱼块混合搅匀后,大部分蝮蛇十分爱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动物,对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兴趣,这部分蛇可去饲料池捕获活的小鱼、泥鳅或蛙类。饲养中不提倡人工填喂。一旦形成规模(哪怕是小规模),填喂是不现实的。只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的蝮蛇进行试填,而且要在室内长期饲养,以便于观察,发现不适立即停填。蝮蛇对不同饲料摄食性调查见表10。
表10 蝮蛇对不同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本文来自作者[袁素玲]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5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袁素玲”!
希望本篇文章《动物怎样觅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当雄蛙和雄蟾蜍在一起以美妙动听的鸣声向雌性求爱的时候,蝙蝠却能分辨出是可食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