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谁能给我科普一下,什么是国学
国学内容: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国学经典: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国学大师”蒙曼,文化修为有多高?为何会败给一首幼儿园古诗?
国学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这里就简单介绍下,希望能对您有作用。
您还记得洋务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吗?中学就是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当时社会上有中学和西学之争。以章太炎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学说入侵中国深感忧虑,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事实上就是中国学说。
进入现代之后,国学的概念有了新的内容。北京大学的张岱年教授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总起来说,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医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大致意思是说,凡事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都是国学。进入21世纪,国学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热潮。那么到底国学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国学?我个人认为,首先有对国学有个精准的定义。不可否认,国学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泥沙俱下的糟粕,学习国学,不能把那些早已经被证明是腐朽的、阴暗的、落后的思想文化都一起拿来,而是要择其精华而学习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体。
回答完毕!感谢阅读!欢迎留言指点!谢谢!
“国学大师”蒙曼,文化修为有多高?为何会败给一首幼儿园古诗?
如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书包里就装有“国学”这本书,那么问题来了,何为“国学”?
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一个国家沉淀下来的学问。中国的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人体学”或“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
从广义上来看,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而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便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八九十年代小学生的书包里并没有“国学书”,如今祖国变得强大了,孩子们能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幸事。
与此同时,国学也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要在“国学”界称之为“大师”,其文化修为应当是行业翘楚,众人楷模。毕竟“大师”是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照此推理“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
有一档节目很火,名字叫《中国诗词大会》,国学涵盖了诗词,所以能够坐在指导席位上的人,至少都是让人信服的专家,蒙曼更是一位“国学大师”级人物。在没上这档节目之前,很少有人提起这位才女,也正是因为她在节目中的优异表现,才使得文采斐然的蒙老师名声大噪,成为了当下红人。
在诗词大会上指点江山并非易事,千万双眼睛在看着你,一旦出现失误或者大意了,或许就是你跌落神坛的助推器,永远不要小瞧不经意间的挫败,古人早就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说法。同时也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教训。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叱诧风云的时候,原本引以为傲的本领反而会成为你失败的源头。蒙曼的国学大师形象被毁,就拜诗词所赐,可谓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
这件事还得回到第5季《中国诗词大会》上,毫无悬念蒙曼依然是现场导师。在讲解一道线索题时,出现了失误。上展示出来的场景是农民秋收的镜头,从人物关系来看,是一家人。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在说着些什么,显然是正在秋收男子的母亲,一旁还有一个妇女在带着孩子在旁边喂鸡。
从选项中来看,应该选A“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但参赛的上海戏剧学院才女姜怡伶却选了选项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下现场导师蒙曼坐不住了,直接问了一句:你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吧?
对于这个问题姜怡伶回答得也很直接:是啊。蒙曼老师也瞬间明白了,现在的城里孩子很少到农村实际耕种,所以很少有切身地体会,这也倒可以理解。但蒙曼导师接下来说的话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了,她对于“锄禾”的理解有些误差。
蒙曼老师认为“锄禾”其实就是农民在种地时的一个过程,这个耕种的过程用五个字写了出来,很是精妙,所以“锄禾”就是播种的意思。这个解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无数键盘手们有了谈资,很多人开始怀疑蒙曼这个国学大师真实的文学功底了,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大意失荆州了?
其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幼儿园孩子就会背诵的古诗并不难理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一年四季应该做什么对于一个大师级别的才女而言,并不是什么难题,这首诗里面很明显说的是“夏耘”,而不是“春耕”。
在农村种过地就会明白,“锄禾”其实就是用锄头把田地里的杂草去除,之所以会选择在正午太阳猛烈的时候去干活,是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快速把拔出来的杂草晒死,彻底去除庄稼地里的败类。
小结
很多人都在怀疑蒙曼的实际文化修为,其实这一点有些放大了,仔细了解过她的人都应该知道,蒙曼确实很了不起。她2002年7月参加工作,当年也就27岁,对于一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个年纪算是比较早的了。
同时她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诗词,而是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诗词算是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锄禾”的理解出现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时间的口误在所难免,或许当时觉得这样一首诗太简单,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随口说出来了而已。对于这件事情,应该理性去看待,而不是抓住别人一个小辫子就不放,这也不符合华夏儿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不是吗?
本文来自作者[白萱]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3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白萱”!
希望本篇文章《“国学”到底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