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这是一件真品,并且对于2.2亿高价拍卖的结果,他还表示十分遗憾,直言这是无价的国宝,亏了,至少值10亿。
男子50万造赝品在2011年,一件“汉代玉凳”文物的拍卖,引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真假辩论大会。当年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上,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之组件,在起拍时价格便高达了1.8亿,最终这件“文物”以2.2亿元的天价成拍,这也使得这件汉代玉凳成为当年的最贵玉器。但是这件拍卖,一经公布,便立刻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的猜疑。因为在汉代,我们的先人们是席地而坐的,将玉凳定代为汉代,显然是有悖于常人的历史常识的。但作为拍卖方,他们自然也是言之凿凿,并且还搬出了他们在拍卖这件“汉代玉凳”时的鉴定专家周南泉以及他开出的鉴定证书。
转手卖出2.2亿天价此时作为同行的教授邵晓峰、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等人却站了出来,表示对这件玉器汉代之定论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除了罗列史料记载的汉代的日常起居生活之外,他们还指出“凳子”这件物品乃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物什。面对质疑,周南泉也并非没有支持者,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便是一个。他甚至还公开发文称:"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就是一件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
专家:这可是撼世国宝在各方的唇枪舌战之中,2012年2月23日,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的言论,为这场“闹剧”划上了句号。他告诉记者,这件“汉代玉凳”只不过是邳州本地的一家玉器作坊老板赵先生在2010年时生产的一件“赝品”。
赵先生在花费了50万元左右的价格购得了这方青黄玉之后,聘请了22位玉石工匠在7个月时间里雕刻这方青黄玉,期间还多次请汪如棉先生对他们的造型、纹饰、图案进行指导,终于雕琢出了这个以明代老件为参考物的“汉代玉凳”。随后赵先生便以230万的价格售卖给了河北的买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1年时间,这样的一件仿古玉凳竟被鉴定为汉代之物,还鬼神神差的以2.2亿的高价售出,不禁让人感慨“收藏有风险,甄别文物需谨慎”。
在我国的文物中,有一批文物受到特殊的保护,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它们无比的珍贵,大多是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碎品。2002年,我国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在规定里一共有64件(组)文物不能运出境内参展,“晋侯苏”编钟就是其中一件。
说到编钟,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其实,历史上还有另外一套比曾侯乙钟早出四百多年,同样具有不菲的价值,那就是“晋侯苏”编钟。晋侯苏,史学家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推断,他便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晋国的早期国君晋献侯。
位于今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一个叫曲村的小村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偶然发现了晋国9代19位晋侯及其夫人古墓,其中包括编钟的主人晋侯苏。该遗址冠名“晋侯墓地遗址”,也叫曲村天马遗址,墓葬规模宏大,时间上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费时的考古工程。然而,90年代时,该地的盗墓活动十分猖獗,由于保护得不周到,晋侯墓地8号墓遭到了盗掘,其中很多随葬品被窃取,其中就包括这套14件晋侯苏编钟。
按照正常的逻辑,被盗走的文物一般都会很快找到买家销往各地,可奇怪的是偏偏这套编钟无人相中,久而久之还流落到了香港的古玩市场。
明明是国宝,难道玩古董的人当真就没一个人识货?原来,这套编钟一直被所有“行家”都当成了赝品,其中包括当时拥有这件宝贝的文玩店老板!在出土的所有青铜器中,铭文和花纹都是事先镌刻在陶范上,然后在铸造的过程中再自然留在了青铜器上。这套编钟可好,不仅表面蒙了一层新鲜的土锈,而且上面的铭文也是用利器刻上去的,刻痕至今还非常明显,这“造假”的痕迹也太过了。所以,当时无论是个人收藏家还是博物馆都认为它是假货,根本无人问津。
直到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无意中看到了它,他带着疑问询问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练就了一双鉴定文物“火眼金睛”的人马承源先生。马承源几乎半辈子都在跟文物打交道,根据自己长期浸*青铜器的经验,单根据张教授从网上传过去的照片就隐约感觉到可能是真品。
后来他又仔细研究了每一个钟,再次肯定这些就是真的国宝,因为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不是单独成篇的,铭文上共刻有300多个字,上一个钟的内容衔接着下一个钟的内容,表达的是完整的叙事,连起来讲的就是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晋侯苏受命征伐夙夷的全过程。如果文物贩子要伪造,也没必要大费周章用金文写上这些连史料都没有记载的事件,另外,他们就算要造假,也应该造得更逼真才对,这样的赝品未免也太糊弄了。
判定出这些编钟货真价实后,马承源当即对此事表示高度关注,决定在古玩市场大胆买回这些“赝品”。申请上海市领导后,他紧急联系了远在香港的张光裕,让他马上和老板协商,无论如何也要“抢到”这套编钟。这老板当然是不知道真相的,有人肯买,价格又不错,自是愿意出手。就这样,14件钟被装进了14个箱子,连夜寄往了上海。除去编钟表面的锈迹,“晋侯苏”三个字显露了出来,令人喜出望外,上博的专家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流浪在外的瑰宝终于重见阳光,喑哑了三千多年的编钟,再次发出了声音。后来,在山西省晋侯墓地又出土了两件小编钟,大小和文字都能与前面14件连缀起来,这也再次证明了被当赝品的14件编钟真的是国宝,而原套编钟一共有16件。如今,其中14件馆藏在上海博物馆,另两件在留在了山西博物馆。
本文来自作者[书生惜雪]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33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惜雪”!
希望本篇文章《赝品文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专家认为这是一件真品,并且对于2.2亿高价拍卖的结果,他还表示十分遗憾,直言这是无价的国宝,亏了,至少值10亿。男子50万造赝品在2011年,一件“汉代玉凳”文物的拍卖,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