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造幸福课堂的做法
课堂教学的功能在于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以幸福为终极目的,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幸福,这是完美教育的境界。那么,我们在课堂中该如何关注孩子,让孩子们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从而感悟到幸福的教育呢?在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能力之源、能量之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全面依靠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习新课前,我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好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进行课前学习,通过图书、上网搜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设计的学案是: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2、大概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 搜集有关于新疆、葡萄沟的资料。4、了解我们祖国还有哪些好地方?好在哪儿?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上课,我首先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因为学生都进行了课前学习,纷纷举手发言。特别是在介绍葡萄沟这个地方时,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充分感受到葡萄沟的景色美丽独特,水果多而鲜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风景怡人。同时,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 教学设计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学生本来就具备好奇、好问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文章既有帮助,又有情趣地内容,在启发、质疑、解释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例如,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我让学生首先根据课题提问,学生思考后,提
出:“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数星星?”“他是怎样数星星的?”“他数清楚星星了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去感知课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品读感悟、探究体验
教学中,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享受学习的幸福。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一核心问题,先进行自读自悟。然后,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进行小组学习,在组内依次汇报学习成果,组员可以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通过汇报,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四个原因,葡萄沟水果多,葡萄五光十色,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色鲜味甜。
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电子白板所具有的直观、形象、互动的特点,再现情景,帮助学生对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提示。从而疏通学生的思路,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愉悦,探究的快乐,以及享受得到他人肯定的幸福。
四、课堂精练,提高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包括写字指导、字词训练、以读引写的练习。努力做到让课堂练习成为教学的常态,把知识点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作业能够在学校完成的就在学校完成。
五、课外延伸,发展个性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也就是说阅读教育要“超文本”,要有大语文的理念。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
学完课文后,教师应留给学生一个更大的问题,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研究,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完《蜜蜂引路》之后,学生自主地上网或看书,查找了许多动物的知识。学生在交流后,有的说“世界真是太奇妙!” 有的说“动物很聪明,但人类比动物还要聪明。” 有的说“我们要保护动物”。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学完《动手做做看》后,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有的做科学小实验,有的做小制作。在这种综合实践中,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发展。在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
总之,在幸福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学生学得自信、学得自主、学得快乐,能充分体会到自己主宰幸福的感觉。
教学流程图:
如何提高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
找到了养蜂人,
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
我们平时遇到问题,
也可以像列宁这样,
先仔细观察,
再认真思考,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采纳下
1.把教学内容集中整合起来,实施一文带单元法
在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核心围绕。所谓核心围绕,就是要确定这一时期语文教学的中心和重心内容,然后挑选出有代表性的课文,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中,都力争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利用主题展开的方式来实施一题带多题、一文带单元等方法,来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工作。除了围绕中心和选择主题,还要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就是要在每一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挑选有代表性、学习实效性强的课文,作为群文阅读的“领路羊”,以这一、两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代表,通过科学合理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一文带单元”的中心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五这一单元中,所包含的几篇课文,只要把《司马光》和《乌鸦喝水》两篇文章选择出来就可以,因为这一单元中的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知识性,司马光砸缸显现的机智,乌鸦喝水显现乌鸦这种动物的超人智慧,都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们切实掌握,为学习其他文章而打下基础。
2.把教材内外有效融合起来,实施一篇带多篇法
在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过程中,在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教材内知识得以有效传授或者集中掌握后,就要想方设法地突破教材,在突破教材的把握上,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以课外文章为辅的原则,增加课内外阅读量,增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高效融合为一体的机率,在本文中提到的“一篇带多篇”基本上就是这个思路。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相关文章时,可以通过《蜜蜂引路》来引用课内外更多的动物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们通过群文阅读来掌握更多的故事,从而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时,同样可以带领学生们领略更多的课内外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丰富学生们眼界,增长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智慧,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是丰富阅读内容的可选之作,在学习《丑小鸭》时,则可以适时地将《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国外童话著作引入进来,让这些著作丰富学生们的阅读范围,从而实现群文阅读“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3.把阅读活动载体丰富起来,实施一本带多本法
为了有效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进程,扩展学生们的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形式,还可以从丰富阅读载体入手,多搞一些读书比赛,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在阅读知识活动,阅读竞赛等载体中,一方面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具体形式把小学语文阅读载体真正地丰富起来,更加灵活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真正地丰富起来。无一例外,在推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过程中,丰富教学和阅读载体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时,实施“一本带多本”的方法和上述思路是一样的,但是要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要通过一篇课文或者某一个阅读知识点来融合和引出更多的读物,实现“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目的。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七律?长征》中,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毛泽东诗词选》,在学习《天净沙?秋》等诗词的时候,向学生们推荐《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同样在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类文章的时候,可以向小学生举荐少儿版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起到一本语文书带动多本名著,即“一本带多本”的目的。
本文来自作者[白梦]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23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白梦”!
希望本篇文章《幸福课堂【如何打造幸福课堂的做法和思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浅谈打造幸福课堂的做法 课堂教学的功能在于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以幸福为终极目的,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幸福,这是完美教育的境界。那么,我们在课堂中该如何关注孩子,让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