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育教育的意义如下:
(1)可以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知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形成了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形成,严重危害到了自身的身体健康。
食育就是专门针对不良饮食习惯和错误饮食观念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而提出的,随着食品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深入,广告等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还处在思想意识不成熟时期的青少年,成为了商家们的众矢之的。
一些被称为“垃圾食品''的食物成为他们的嗜好。在迷恋追随的同时,殊不知自己的健康正在面临威胁。正是因为从小没有良好的饮食知识教育,对饮食结构与安全没有正确的认识,长年累月,养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育,就是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教育,把错误观念扼杀在摇篮中,把正确认知灌输进脑海里。例如,对于许多不愿吃蔬菜的幼儿,可以通过让他们辨认各种可供食用植物的形状。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
进而懂得它们对人体生长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让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信仰,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2)是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饮食内含生活内容和样式,是文化的体现。从食材及餐具选择、烹饪及食用、饮食环境选择都与民族文化积淀有深刻联系。蕴含文化色彩的饮食活动,基本特征是由民族自然风情、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决定的。
食育已成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新媒介。于饮食活动中贯穿文化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知识,培养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的爱。
食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 食育活动课应是已起步识字的生命群体的首选必修课,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的准确表述,是学习语文应用的极好素材,对各种“度量”的表达又是极其自然的数学运用,在对生命营养的了解和尝试过程中不经意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一箭三雕”之举,对于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和人类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意。食育活动的所有参与人群也必然受益:“天道酬勤,自然养生”!
? 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提要]
学龄儿童是指从6岁到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学龄儿童正处于在校学习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充足的营养是学龄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因此,更需要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学龄儿童期是学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学龄儿童应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和礼仪,提高营养健康素养,认识食物、参与食物的选择和烹调,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家长应学会并将营养健康知识融入到学龄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应开设符合学龄儿童特点的营养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营造校园营养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关注和开展学龄儿童的饮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推荐如下5条。
关键推荐
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学龄儿童时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了解和认识食物,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和礼仪,对于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和我国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一日三餐的合理和规律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基本。应清淡饮食,少在外就餐,少吃含能量、脂肪或糖高的快餐。
足量饮水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而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他们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要合理选择零食,每天饮水800~1400ml,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学龄儿童的营养应均衡,以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偏食挑食和过渡节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学龄儿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充足、规律和多样的身体活动可强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要尽可能减少久坐少动和视频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维生素D体内合成,还可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实践应用?
? 1.如何认识食物
? (1)从认识食物开始:学龄儿童应了解食物和营养的相关常识,学会选择与合理搭配食物,并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将营养健康知识融入学龄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从认识食物开始,对他们进行饮食教育。
家长应学习和掌握营养知识,改变自身不健康饮食行为,不把食物作为奖罚工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培养孩子选择食物的能力。
学校应开设符合学龄儿童特点的营养与健康相关课程,营造营养健康的支持环境。充分利用教室和学校食堂等场所,采用班会、竟赛、展板、液晶屏、手抄报、宣传栏、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等,结合开辟“校园菜园”,学生帮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宣传教育。
(2)学习烹饪:鼓励学龄儿童参与食物的准备和烹调,学习餐桌礼仪,体会珍惜食物,鼓励社会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氛围。
(3)享受食物:家长应该与孩子一道共同营造轻松快乐的就餐环境,享受家人、朋友、同学团聚的快乐。在进餐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在进餐时批评孩子,以促进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享受食物味道和营养。
愉悦的进餐环境还需要保持室内整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餐桌与食具清洁美观等。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1)饮食规律: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齐全,并且做到清淡饮食。要经常吃含钙丰富的奶及奶制品和大豆及其制品等,以保证钙的足量摄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健康。经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在体内的吸收,保证铁的充足摄入和利用。并且经常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经常进行户外活动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一日三餐的时间应相对固定,做到定时定量,进餐时细嚼慢咽。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为宜。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吃饱吃好,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吃“营养午餐”。晚餐要适量。要少吃高盐、高糖或高脂肪的快餐,如果要吃快餐,尽量选择搭配蔬菜、水果的快餐。
(2)吃好早餐:每天吃早餐,并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可结合本地饮食习惯,丰富早餐品种,保证早餐营养质量。一顿营养充足的早餐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及以上食物:
? 1)谷薯类:谷类及薯类食物,如馒头、花卷、面包、米饭、米线等。
2)肉蛋类:鱼禽肉蛋等食物,如蛋、猪肉、牛肉、鸡肉等。
3)奶豆类:奶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如牛奶、酸奶、豆浆、豆腐脑等。
4)果蔬类: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西红柿、黄瓜、西蓝花、苹果、梨、香蕉等。
(3)天天喝奶:为满足骨骼生长的需要,要保证每天喝奶及奶制品300ml或相当量奶制品,可以选择鲜奶、酸奶、奶粉或奶酪。同时要积极参加身体活动,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4)足量饮水:每天少量多次、足量喝水。6岁至10岁儿童每天800~1000ml,11~17岁儿童每天1100~1400ml。天气炎热或运动时出汗较多,应增加饮水量。饮水时应少量多次,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可以在每个课间喝水100~200ml左右。
3.健康饮食行为
(1)合理选择零食:选择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做零食:水果和能生吃的新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奶类、大豆及其制品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等富含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E。谷类和薯类,如全麦面包、麦片、煮红薯等也可做零食。油炸、高盐或高糖的食品不宜做零食。
吃零食的量以不影响正餐为宜,两餐之间可以吃少量零食,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吃饭前、后30分钟内不宜吃零食,不要看电视时吃零食,也不要边玩边吃零食,睡觉前30分钟不吃零食。吃零食后要及时刷牙或漱口。
(2)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水:多数饮料含有大量的添加糖,要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如果喝饮料,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
(3)合理选择快餐:多数快餐在制作过程中用油、盐等调味品较多,要尽量少在外就餐,合理选择快餐。尽量选择含蔬菜、水果相对比较丰富的快餐,少吃含能量、脂肪或糖高的食品。如果某餐食用含油炸食品比较多的快餐,其他餐次要适当减少主食和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要避免盲目节食,或采用极端的减肥方式控制体重。也要避免暴饮暴食,做到遵循进餐规律,减缓进食速度;低年龄儿童可以用较小的餐具进餐,帮肋他们形成定量进餐的习惯。家长应自身养成合理饮食行为,做到以身作则,对孩子健康的饮食行为给予鼓励。要早发现、早纠正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调整食物结构,增加食物多样性,提高儿童对食物的接受程度。
(5)禁止饮酒:提高学龄儿童对饮酒危害的认识。不让儿童尝试饮酒。加强儿童聚会、聚餐的引导,避免饮酒。学校应开展预防酒精滥用的宣教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
? 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执行力度,如饮酒销售人员要核查购买者的身份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限制最小饮酒年龄,并加强对酒精饮料的管理,普及酒及酒精饮料标示“儿童不饮酒”的警示标识,逐步开展对儿童饮酒行为的监测,做好预防酒精滥用的早期预防控制工作。
? 4.积极开展身体活动
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最好1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如长跑、游泳、打篮球等),3次抗阻力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做到运动强度、形式以及部位的多样化,合理安排有氧和无氧运动、关节柔韧性活动、躯干和四肢大肌肉群的抗阻力训练、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练习等。同时,注意运动姿势的正确性,以及低、中和高强度身体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运动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空腹运动,饭后1小时再进行运动,运动中和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
制定适合学龄儿童生理特点的作息时间表和运动计划,保证学习、运动和睡眠时间。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形式多样的运动,为其提供必要的运动服装和器具等,培养运动兴趣。将运动生活化,如上下学步行、参加家务劳动等。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课间活动或和体育课等时间,在户外阳光下活动。学校要改善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为学生提供运动指导,提高运动技能。雾霾天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可在室内进行不明显增加呼吸和心率的运动、进行协调性和平衡性练习等(如仰卧起坐、瑜伽等),适当延长运动间隔,降低运动强度。
让学龄儿童了解久坐不动和长时间视屏带来的危害,提醒他们每坐1小时,都要进行身体活动。不在卧室摆放电视、电脑,减少使用手机、电脑和看电视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10个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5.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
适宜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是营养均衡的体现。采用分性别和年龄的身高来判断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表2-14)。
? 表2-14 我国7一18岁学龄儿童生长迟缓判别标准(身高,cm)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体型认知,正确认识体重的合理增长以及青春期体型变化。通过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预防营养不良或超重肥胖。
营养不良的儿童,要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的基础上,增加鱼、禽、蛋、瘦肉、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经常食用奶及奶制品,每天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一日三餐,纠正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并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有些青春期女生为了追求“苗条”体型而盲目节食,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严重者甚至死亡。家长和学校要对青春期女生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体型认知,适应青春期体型变化,保持体重的合理增长。如因过度节食出现消瘦或其他疾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超重肥胖的儿童,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调整膳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做到食物多样,适当多吃杂粮、蔬菜、水果、豆制品;同时矫正不健康行为,合理安排三餐,避免零食和糖饮料。同时,逐步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养成运动生活化的习惯,减少久坐不活动。
…………………………………………………………
以下关键事实是在充分的科学证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应牢记: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学龄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我国学龄儿童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合理现象普遍。
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近五分之一学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快速增加,增加了儿童期、成年期慢性病发生风险。
吃营养充足的早餐可以改善认知能力,降低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
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学龄儿童患龋齿、肥胖等的风险。
积极进行身体活动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预防肥胖、减少近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
上述来自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白家祥于安天 2021.4.28.
?
?
?
?
?
?
?
?
?
食育教育的内容是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开展食育课程的意义
食育课程是以饮食为载体,让孩子在食品营养、作物种植、烹饪实践、文化礼仪、搭配膳食的学习、实践与体验过程中,发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生活智慧的课程。学生们通过食育课程,树立健康管理意识、弘扬劳动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生幸福的能力。
食育课程涵盖食品营养研究、种植体验、理论研究、家政实践、义务帮属、自助取餐、餐次礼仪、节约感恩八个领域,通过食育理论学习、实践课程体验,让孩子在食育过程中沐浴在自然与文化的春风里,引导孩子关注环境、热爱劳动、尊重文化差异、树立民族自信、开阔全球视野。
本文来自作者[海雁]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21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海雁”!
希望本篇文章《幼儿园食育教育的意义_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幼儿园食育教育的意义如下:(1)可以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知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形成了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