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殡葬制度

1.作为人类葬礼中的一种先进形式,藏区是火葬发祥地之一。火葬在藏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丧葬文化的贡献。火葬为什么能在藏区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

1.作为人类葬礼中的一种先进形式,藏区是火葬发祥地之一。火葬在藏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丧葬文化的贡献。火葬为什么能在藏区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候呢?首先是对火的崇拜。人类在启蒙阶段,都有过对火的崇拜,为什么藏族的火崇拜情结经久不衰,并把火崇拜引用到了葬俗上呢?这与藏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直接有关。?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高寒大地,平均海拨在3500米以上,几乎不存在绝对的无霜期。冬春漫长至八个月左右,气温大多在零下十几至二、三十度。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对火的依赖性之强是可想而知的。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驱散寒冷,带来热力;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逐走漫长黑夜,带来光明和信心;也唯有火,能帮助他们吓走野狼恶兽,保护人体和牲畜的安全。火与藏人的生存紧密连在了一起,唇齿相依、生死与共,成了无法分割的生活整体。藏人对火的体会最深,依赖最强。 藏人对火的威力也感受最深,观察最细。当人类从蒙昧时期走进野蛮时期,进入史前文化阶段时,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万物有灵”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在从事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活动中,对“万物有灵”的感性了解更是深刻具体。他们从草枯草荣,河涨河冻,动物冬眠复苏,牲畜冬瘦夏肥等等自然现象中感到“神”“形”关系的微妙。认为“神”是永久的,“形”是暂时的、变化的,从而引发出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引伸到人类自身,则灵魂是永存的,肉体是暂时的,死亡则标志着肉体的结束,灵魂将转移到其他肉体上去。如何使灵肉顺利分离,使灵魂不惦记旧的肉体,能迅捷地转移呢?藏人的先民选择了神圣的火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们绝对相信火能彻底帮助自己圆满灵肉分离的夙愿。火真地帮助藏人圆了这个梦。经过火的烧化,整个肉体消失了原来的形态,只剩下一堆无法辨认、没有形象的骨灰,达到了灵肉彻底分离的目的。?这是藏人实施火葬的认识基础,也是其采取火葬的价值指导。?2.上古时,葬埋无棺,据说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后采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重。每一层棺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有可能革棺只算一层,另有最内一层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的等级:"君(此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用漆,三衽(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条或帛捆束)。大夫盖用漆,二饪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尸之棺内装饰,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叫做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又说:"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放置随葬品。《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战国秦汉大型墓葬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物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之为椁室、其形状往往像一口方井,所以文献上又称为井椁。椁室内用板壁分割成若干块,分别为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内,其余部分填满随葬品。汉代制度规定, 在皇帝、诸侯王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或柏木条垒迭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称之为黄肠题凑。北京大葆台发现的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的墓葬,黄肠题凑所用柏木多达1.5万根。

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行于世,也不再有套棺外棺与椁的区别,一般都把套棺的外棺成为椁。唐宋规定不得以石为棺,棺椁不得雕缕彩画。明代规定"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庶人"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朱漆,不得用朱红"。 3.火葬在全藏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另一原因,则是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葬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密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一般有道高僧火化都穿僧袍,不会有随葬珠宝之类器物,火化后舍利子以释迦牟尼为例: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舍利子是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固体物,由于舍利被视为神圣之物,所以很少有关其成分的鉴定,对于其成分组成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葬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意大利泰拉马拉文化流行的火葬习俗

中欧和西欧地区的钟杯战斧文化,其遗迹便主要是墓葬。墓葬多见单人竖穴式,墓主多是成年男性,流行屈肢葬,有陶钟杯、石战斧及其它日用工具、武器、装饰品等等。钟杯战斧文化也见流行火葬墓。

早期铁器时代希腊的几何陶文化,主要遗存是墓葬,盛行火葬,土葬亦见有市场,一般为单人葬。随葬品有陶器、少量铁器和装饰品和金、银工艺品。贵族墓葬日渐豪华,雅典古市场址发现的一座贵族妇女使用的火葬墓,随葬的珍贵装饰品和陶器数量达80件以上。

意大利微兰诺微文化,流行火葬墓,其形式与中欧的骨灰瓮文化相似,其骨灰瓮顶部多为尖锥形。北方群墓葬多在骨灰瓮上覆陶碗,南方群则多覆铜盔。在拉丁姆和罗马又流行一种茅屋形的骨灰瓮。墓扩呈圆形,上盖石板,随葬别针、手镯、剃刀和武器等。

西欧和中欧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墓葬流行火葬高冢墓,晚期开始出现四轮战车葬,主要用于酋长首领和其它高级人物,随葬品多见武器、马具、饰物等,但未出马骨。其中法国塞纳河上游维克斯墓的墓主为一女性,尸体放在战车上,随葬品中的青铜罐高1.9 米,重达250 公斤,是古代欧洲最大的铸器之一。另外,霍霍米哈勒墓冢高达13米,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类一般也较为可观、悦目,出现贫富差别。火葬高冢墓代表了欧洲古代前期火葬习俗发展的最高墓葬形式。希望以上资料能解决你的问题。

中国的殡葬文化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日火葬,积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弃林饲兽。”《南史?扶南国传》则日:“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两书说法大同小异,其实一也。其中土葬外的其它葬法多见于边荒蛮夷之地;而火葬在人类的生活中很具有普遍性,不仅蛮地,中原汉地也流行这种习俗。

那么,中国的火葬滥觞于何时呢?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火葬。

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礼记?檀弓上》云:“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可见,死后对遗体的处理方法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是真正的火葬。

关于火葬风俗的起源,《辞海》、《辞源》都称始于佛教,最早盛行于古印度,是魏晋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辞海》引《立世阿毗昙论》:“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着空地。”按《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卒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其时为晋。《辞源》也称:“本为古印度丧制,随佛教入华而行于我国。”《魏书?释老志》也记载着:“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滑分碎”之语。这明言佛门有火化之俗。又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续笔》卷13“民俗火葬”条有云:“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其尸者所在皆然”。由洪迈的记载可以看出,一,明确点出火化始自佛门,二,宋时火葬已很流行了。

火葬之法当真是印度的“泊来品”吗?回答是否定的,《辞海》等书皆误。

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发现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寺洼文化层属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可见,我国火葬之俗也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据最新考古发现,我国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内,有火烧人骨,随葬有陶壶和石纺轮,证实确为火化之墓。这座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火葬实例。关于这一点,已有国内专家进行了论证。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苟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火葬,并且很流行了。

甘肃、青海皆是少数民族地区,如黄河上游寺洼山遗址就属于氐羌族原始文化层带,但这并不是说火葬只行于少数民族地区。黄河下游中原汉族之地火葬之事也并不鲜见。在山东鲁地,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火葬。1928年山东泰安出土一件石函(石棺),上面刻有铭文,日:“惟五风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司隶校尉卜伊,讨北海,四十战卒上谷,火葬家焉。”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最早的火葬实例。

有宋一代,火葬较盛,在一些笔记野史此种记载屡见不鲜。值得提一点的是,传统的丧葬法为土葬,盖棺论定,入土为安,理学大盛后,正统思想抬头,注重风俗教化,因此宋、元、明、清官府明令禁火葬。但是,民间已成习俗,力禁难止,多不了了之。

元佚名笔记小说《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拾遗门”有“焚尸利害”一则故事。前半部云: “宋景定甲子(理宗景定五年,即1264年,时为南宋),建安未仓前谢六解妻周氏,六月无疾暴亡,其家谓死非其时,是晚便行火厝(葬也)。”作者最后议论道: “程知县曾有谕俗不得火葬文,极言火葬乃人之极刑,人之忍以父母遗体秉畀炎火,与炮烙之刑何以异!今大元禁民火葬,深得古人重用火刑之遗意。”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5“火葬”条云:“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宋史绍兴二十七年,监登闻鼓院(也称鼓院,古时皇帝为臣民上谏诉冤,在朝外置鼓,击而上闻,称登闻鼓)范同言: ‘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惟恐不至,死则燔燕而捐弃之。’”按《宋史》卷125确有此事,范同上书皇帝陈述应禁止有伤风化的火葬。后来实行不力,国家又只好听之任之。

不仅民间,皇室成员也竞有火葬的。《新五代史》记载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的妻子死后,便“焚其骨,穿地而葬焉。”另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录了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及浙江的广大地区都有火葬习俗的情况。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洛阳西区出土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问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以及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都表明在华夏大地上火化的丧俗流行之广。现在的所谓移风易俗,实乃是对古代火葬传统的继承。

最后还应提一下“焚如”。焚如是古代一种把人烧死的酷刑,(焚如,烧也),始于王莽。《汉书?匈奴传下》:“(王)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良等。”这虽是烧化人体,但不能称为火葬。

中国丧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来看、欧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4万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丧葬习俗,山顶洞人洞穴的一侧有一块墓地,发现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钻孔骨达,骨坠装饰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顶洞人遗赅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 远古时期,葬地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或者风葬的,多为生活于树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持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特出,影响到丧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谨作为绪论。以下将分为葬法篇礼裕篇,分别对中国的丧葬业加以简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历代帝皇都以**为显贵之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4.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6.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二、礼俗篇

汉族人丧葬礼俗繁复,此处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1.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

关于寿衣(也称殓衣、老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关于寿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2.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将棺木栓好后往起。出堂时用小杠,抬到大街时换大杠和大罩。贫户则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种类,皇杠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前清时,皇家、王爷、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员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见用杠也是根据官品等级的。

富贵人家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贫户不换杠、换罩。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般户只烧一堆纸。多数人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倒出,连同枕头套一起,放在门外大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未去送殡者)烧掉。

5.摔盆、打幡 与起杠同时,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还要有摔盆之举,这个盆是一个底下带窟窿眼儿的瓦盆。摔的时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儿子太小,需大人帮助完成动作。

在汉族的许多地方,杠幡的孝子们还要拿着一根“哭丧棒”(南方有些地方称“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丧棒”),哭丧棒多为木条,裹上白纸即可。据说哭丧棒的来源是因为孝子一般都哀伤,有的更会因此身体不支,于是用拐杖助走动。后来大椴发现用拐杖足以表明哀伤之深,于是形成例规,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丧棒。

本文来自作者[幼荷]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mingliaocheng.cn/liao/1922.html

(4)

文章推荐

  • 有人说你格局真高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比较高。格局:意思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基本解释1、命相家指定格与合局。2、谓结构和格式。3、境地。引证解释老舍《骆驼祥子》一:“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近义词形式:释义是事物的外形;也有指办事的方法;形式犹言表象。基本解释

    2025年10月08日
    0
  • 关于快速跑教案及反思_体育课快速跑教学设计

     快速跑是初中年级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快速跑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快速跑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快速跑基本

    2025年10月08日
    0
  • 盘点品牌营销的那些手段

    《品牌洗脑》提过很多流行的“洗脑”方式,比如恐惧、同侪压力、性暗示等等,我们始终会对一些问题持续好奇,比如喝可乐为什么会上瘾板蓝根为什么会在非典流行期大卖直男看到男性裸体时究竟在想什么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品牌的主动营销,今天就谈谈对常规品牌可能最见效的几个推广手段。请输入图说1.儿童营销奥格威曾经提出过

    2025年10月08日
    0
  • 广告标语写作中运用整齐句的四种方法

     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形象往往是从记住它的广告标语开始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标语,即便你已经很久没见过它们的广告了,但却依然记得。例如:万家乐,乐万家;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些广告标语历久弥新。 口号一般与标语连用,是指简短有力,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语言。标语口

    2025年10月08日
    0
  • 国货护肤品哪个牌子好用又实惠

    随着人们对护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货护肤品牌开始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几个我非常喜欢的国货护肤品牌:玉泽、佰草集、百雀羚、至本以及薇诺娜。这些品牌产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同时拥有良好的口碑和护肤效果,是大家值得尝试的好选择。1、玉泽参考价格:100-200元之间玉泽是一

    2025年10月08日
    0
  • 世界现代史时间轴(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史实)

    一、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1922年,苏联成立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

    2025年10月08日
    0
  • 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设计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

    2025年10月08日
    0
  • 数学手抄报填写内容

    数学手抄报填写内容如下:1.数学的定义首先,可以在手抄报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数学的定义,即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和规律的科学。可以提到数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2.基本概念和公式在手抄报中可以列举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平

    2025年10月08日
    0
  • 化妆品加工流程是什么?

    化妆品加工(Cosmeticsprocessing)是一种商业模式,即化妆品行业产业链的中游(品牌公司)向上游(化妆品加工场)进行化妆品生产要求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化妆品加工流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加工辅助工作,例如:品牌策划,包括包材选料,整体架构,品牌背景,VI设计,后期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在

    2025年10月08日
    0
  • 怎样让自己可以晒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

    我觉得如果你想要让自己晒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的话,你可以多在太阳底下走动,并且不涂防晒霜或者是去海边等,也不带这样伞,不做防晒措施,或者是如果你想要迅速变成古铜色的话,你可以使用一些美黑素,这样你就可以很快得到一身古铜色的皮肤了。如何才能晒出一身自然、均匀的古铜肤色,同时又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呢?

    2025年10月08日
    0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幼荷
    幼荷 2025年09月29日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幼荷”!

  • 幼荷
    幼荷 2025年09月29日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殡葬制度》能对你有所帮助!

  • 幼荷
    幼荷 2025年09月29日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幼荷
    幼荷 2025年09月29日

    本文概览:1.作为人类葬礼中的一种先进形式,藏区是火葬发祥地之一。火葬在藏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丧葬文化的贡献。火葬为什么能在藏区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

    联系我们

    邮件:金桥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